宁夏人大代表马慧娟谈文化扶贫
“二次扫盲”帮助贫困群众触网
马慧娟1980年出生于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玉池村,2001年搬迁到红寺堡区。虽然只有初中文化,但她从未放弃学习的念头。2008年,在用打工积攒的钱购买了第一部手机后,她白天在田间劳作,晚上坚持用手机写作。6年时间在网络上发布几十万字文章。作为红寺堡镇文化站站长和全国人大代表,今年两会,她提出建议,要将红寺堡区作为脱贫攻坚成果的样板区,同时加强基层文化协管员队伍建设,进行“二次扫盲”,帮助贫困群众触网,提升互联网应用使用技能。
加强基层文化协管员队伍建设
北青报:您今年带来哪些文化扶贫建议?
马慧娟:我有两个建议,一个是将红寺堡区作为脱贫攻坚成果的样板区,另一个是加强基层文化协管员队伍建设。这几年我在调研走访中发现,基层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得很完备,但是缺少专业人才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是基层治理的一个重要窗口,文化协管员可以通过这个窗口宣传政策,给村民做技能培训。具体来说,一名合格的文化协管员应该具有相对较高的学历,其次就是愿意扎根农村。
帮助村民们接触网络
北青报:您在什么背景下提出“二次扫盲”概念?
马慧娟:现在,人们的生活可以说是“掌上生活”时代,购物、缴费等都可以通过线上操作实现。现实中,“二次扫盲”就是要让村民们懂得一些基础技能,比如网上购物、网上缴费、 APP的使用等,让他们的生活融入这个时代。
北青报:红寺堡区的村民目前在手机操作方面有哪些困难?
马慧娟:农村里的大部分人使用手机,更多的是使用通讯和娱乐工具,没有将手机作为学习和应用的工具。比如用手机去缴水费、电费、个人所得税,还有给孩子缴学费,这些操作对很多家长都造成困扰,也没有人去教他们来做这些事情。前面提到的文化协管员,他们就可以起到“老师”的作用,来教授村民们如何使用手机,接触网络,提升互联网应用使用技能。
创办读书社提升村民文化层次
北青报:您成立读书社的初衷是什么?
马慧娟:读书社是2018年成立的,里面大部分成员是留守妇女。大家在一起读书,了解外面的世界,然后重新来定位自己。除了可以读书以外,读书社也是大家交流和释放心理压力的一个场所。
2019年我们有40多个学员,她们的文化层次都不太一样,有高中毕业的、初中毕业的,也有小学毕业的。做读书分享的时候,我们是按照她们的年龄段来的,比如70后更多的是以扫盲为主,90后则更多的是去选择性地去读一些对她们有用的书,比如说营销管理。此外,读书社的学员眼界更加开阔,这让她们更重视对孩子的教育。
文/本报记者 张夕

-
-
不改真情爱乡土 辨讹求正释乡音 ——杨冬宝“淮安话辨析”先睹
杨冬宝对很多多年以来似是而非的“淮安话”的考证解析确有独到的见地。他的研究,揭开了很多“耳熟能详、难以确表”的地道“淮安话”的“真面目”,也掀开了淮安话研究的一片新天地。读者随着他的思路,也可以兴趣盎然地洞察或游览方言探究这片神奇的天地,获得对“淮安话”历史和文化蕴含的新的认知。01-12 -
江苏金湖:荷“夜”田田 “尧”享无限——写在第21届中国·金湖荷花节开幕之际
据了解,此次荷花节从7月15日开始,一直持续到8月28日,历时45天,通过线上线下等多种渠道,以“颂党恩 开新局 展形象”为主题,活动分荷气生财、荷乐而为、荷香四溢三大板块,开展近30项活动,以“产业发展、文化传承、城市营销、娱悦百姓”为重点,以“杉青水秀 为荷而来”为基调,彰显金湖“杉荷景秀 美丽生金”的魅力,呈现一场荷香四溢、内涵丰富、精彩绝伦的节庆盛会。07-15 -
第21届中国·金湖荷花节开幕 近30个主题活动吸睛
7月15,“荷花别样红,共庆一百年”第2届淮河生态经济带乡村旅游嘉年华暨第21届中国·金湖荷花节在新落成的金湖县文化艺术中心开幕,将持续至8月28日,历时45天。07-15 -
-
-
邀您感受艺术魅力 共享城市繁荣文化 ——淮安万之珊河下博物馆5月5日将免费开放一天
5月5日,“五一”假期最后一天,淮安万之珊河下博物馆将免费对淮安市民开放,欢迎广大市民朋友前来参观游玩。05-03 -
-
美丽中国行 文明清江浦(图文)
5月29日下午,由淮安市清江浦区委宣传部、世界书画家报社主办,淮安市清江浦区文化广电和旅游局、淮安市清江浦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、淮安市清江浦区文化馆(书画院)承办的“美丽中国行 文明清江浦”启动仪式在清江浦区文化馆举办,清江浦区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杨靖主持本次活动。06-01
加载更多
没有更多了